當前中國的智能制造產業面臨技術創新能力薄弱,產業規模小,企業小、散、弱等問題。智能制造政策暖風不斷,智能制造全面啟動,扶持政策密集出臺,這意味著相關概念股未來發展潛力巨大,值得關注。
中國的智能制造產業已初具規模,據有關機構測算,智能制造產業銷售收入已從2010年的3000億元,提高到去年的1萬億元。2016年,隨著智能制造領域全年十余項政策密集出臺,我國制造業向智能制造方向轉型已是大勢所趨,越來越多的企業像萬力輪胎一樣,主動擁抱智能制造,并開始大量應用云計算、大數據、機器人等相關技術。
智能制造政策暖風 指導性文件密集出臺
12月7日,工信部正式公布《中國智能制造十三五規劃》,為我國制造業智能化轉型確定兩大時間節點和十項重要任務。根據規劃,在2025年前,我國將推進智能制造實施“兩步走”戰略:第一步,到2020年,智能制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,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,有條件、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;第二步,到2025年,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,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。
工信部裝備司司長李東介紹,《中國智能制造十三五規劃》作為指導“十三五”時期全國智能制造發展的綱領性文件,對推動我國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、打造制造業競爭新優勢、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。